【傷心子女】
放寒假了,小女生開心的領獎品,上課後我們開車回家載狗狗,買了麥當勞到附近的大公園,讓狗狗開心的嗅聞探索,與其他狗互動。一年前,這隻狗不敢坐車,一上車就拼命發抖喘氣,不敢離開巷子到陌生地方,更別說自在的奔跑。一年後的現在,打開車門她會興奮的跳上車,端坐觀賞窗外的風景,玩到不想回家。
我始終覺得這隻狗是老天爺送來的訊息:「夠了!」什麼夠了?「夠了不要再幫父母找藉口」,「夠了不要再怪自己」,「夠了你不是你父母」。你自己試試看照顧一個無法保護自己的生命,看看你會不會用父母對待你的方式對待她,會不會把氣出在她身上,會不會要求她做不到的事,會不會永恆挑剔,看不到她的優點。
經過一年,我終於聽進去了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來就無法百分之百契合,不是一方忍讓就是做出改變或犧牲,有時候,連這樣都不夠。有些事就是不會發生在你身上:諾貝爾獎、嫁入皇室、中樂透。文學作品將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寫得理所當然,以致於父慈子孝成了一種模範,與父母關係不好的子女就是有缺陷,做得不夠好。最難的是想被父母接受的渴望,那種與生俱來無法切斷的連結,到死都流著同一種血液的鎖鍊。
可是父母也是人,有優點也有缺點,沒有人天生就知道怎麼作父母,學校也沒有教,社會所做的僅是賦予父母無上的權威與地位,讓他們覺得自己永遠都是對的,也無需改變,或是說自己老了改不了。經過這一年,我只知道連狗都能改變,說自己無法改變的人只不過是不想或不願意。可是不用責怪他們,因為改變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不然你自己試試看。無法相處不會是單方的問題,而是雙方都無法做出超過能力範圍或意願的改變。
到最後,距離是唯一的解藥。
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,必須也值得被尊重。自我保護是一種本能,逃離痛苦的源頭也是本能。最難面對的是接受這個本能的決定,對抗解決問題的慾望,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嘗試,過自己的人生。
在這個當下,有很多事情比父母之情更重要:完成譯稿、大掃除、行前準備、交代鄰居照顧丹丹、跟丹丹說我要出門旅行(拜託不要生氣),最重要的是,我買的廉航機票不要取消。
農曆年要到了,我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樣,每年遇到這闔家團圓的節日就覺得世界之大無容身之處,有感而發。遇到合不來的父母只是運氣不好,怪老天爺就對了。
耶我要去度假了。